(一)总体思路 。十四五期间,全县民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牢固树立“民政为民、民政爱民”工作理念,把握新时代、聚焦新矛盾、找准新定位、立足新起点,聚焦脱贫攻坚,聚焦特殊群体,聚焦群众关切,突出基本民生保障、基层社会治理、基本社会服务3大重点,实现由主要保障向普惠保障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服并重、由行政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3大转变,着力构建社会救助、城乡社区治理、养老服务、社会福利、生态殡葬、智慧民政6大体系,奋力谱写新时代鲁甸民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(二)重点任务。
1、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管理。按照“兜底线、织密网、建机制”的要求,将规范化、专业化、信息化、社会化贯穿社会救助工作全过程,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安全网。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,加大临时救助力度,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,建立低保信息资源共享机制,提高救助精准度。
2、进一步加大慈善救助力度。加强与公益组织、社会扶贫公益平台合作,拓宽社会参与募捐的渠道,开展好慈善助学、慈善助医等活动。在有条件的乡镇、村(社区)探索建立慈善分会和慈善工作服务站。
3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。建设桃源回族敬老院、茨院敬老院、火德红敬老院、小寨敬老院、水磨敬老院、新街敬老院和90个村(社区)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实现乡镇养老机构和村(社区)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。
4、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。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,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%,全面推进敬老院星级创建工作,打造不少于5所三星级以上特色示范敬老院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,积极探索公建民营、医养结合等多元化养老服务,全面建立“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、城乡全覆盖”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。
5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。加强动态管理,及时建立和更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台账,落实监护责任,签好委托监护责任书,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无盲区、全覆盖。建设30个“儿童之家”,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活动。
6、深化基层民主自治。完成卯家湾易地扶贫安置区(砚池)街道办理处设置和鲁甸撤县设区,不断完善村(居)务监督机制和村(居)民自治机制,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、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。围绕社区服务、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,全面激活“三社联动”,形成主体多元、功能互融、资源共享、组织共建的模式,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。
7、优化社会组织管理。完善政府购买服务,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,加快发展生活服务类、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。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,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,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率和工作覆盖率达100%。畅通投诉举报渠道,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和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。
8、加强地名服务管理。深化平安边界创建,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库完善和成果转化利用,完善地名标志信息档案。建立地名数据共享平台,发挥地名数据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。
9、加大殡葬改革力度。火化区实现全覆盖,火化率达到100%,乡镇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全覆盖,建设60个村(社区)公益性公墓和1个回族公墓。深入推进“三沿五区”散坟整治,推行文明祭祀,推广树葬、草坪葬和骨灰撒林等绿色生态安葬,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100%,公墓绿化率达80%以上。
10、推进智慧民政建设。积极搭建“互联网+民政服务”综合服务平台,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养老服务、社会救助、社区治理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、志愿服务、婚姻服务、殡葬服务、区划地名等智慧民政服务体系,着力推进民政信息系统整合共享,实现民政业务一网通办,服务对象“只进一扇门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(三)保障措施。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规定,加快推进民政领域标准化、法治化建设,不断增强民政系统风险防控能力,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政干部队伍。同时,大力弘扬民政优良传统,不断增强从事民政工作的价值认同、使命认同、文化认同。二是积极争取党政重视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、增进民生福祉的民本情怀,转变成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坚定力量,及时主动汇报,积极争取上级民政部门和县委、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。三是严格专项资金管理。以民政事业费预算公开、专项资金备案和“互联网+监督”为抓手,切实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管理,确保民政部门自身的廉政安全、资金安全。四是确保安全稳定发展。抓好民政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、公共卫生安全、食品安全,保障全县民政系统安全、和谐、稳定,为民政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滇公网安备 53062102000108号